香港出版社带你阅读经典
發布人:管理员 發布時間:2012-12-24
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,传统的读经方式又需要太多时间,除了专业人士外,人们无力亦很少有兴趣关注文化经典,这使经典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.随着某些电视节目策划的成功,一大批解读中国文化经典的书涌了出来,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国学复兴的前景.但另一方面,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精神失落的忧心并未因此而减轻.媒体的巨大影响能力可以制造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伪需求,却无法使更多的人真正走近文化经典.在打着国学之名贩卖自己平庸见解的“大家”面前,人们被教得越来越简单,失去了思考、判断的能力.中华文化经典以一场运动的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近,中华人文精神却并未因此深入人心.
幸好经典还有另一种读法:依托经典融会中华文化精神,在叙事中明理,抒情中展义,把经典的诗性、理思与解读的谐趣、雅致融合在一起,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似的惬意中领悟中华文化经典的奥义和真谛.这,就是李建中教授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所提供的解读经典的方式.
卡尔维诺说:“经典是这样一些书,我们越是道听途说,以为我们读懂了,当我们实际读它们,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、意想不到和新颖.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,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则,要对之进行阐释解读,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.当然不能要求今人都去背诵经典或者了解围绕经典进行的繁琐考证,但是如果解读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经典的透彻理解,这种解读就会偏离经典要义,变成以经典为装饰的现代人的感想.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作者在古典文论中浸淫数十年,对儒释道文化思想有深入了解,在学术研究中围绕文化和文论经典本身,用西方心理学的方法探求经典的要义,从而揭示出古代经典对人生的意义.在文论研究中注重阐释中华文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,就不仅对孔孟荀老庄从文化角度给予了详尽的解读,而且将对传统文化的分析始终贯穿在历代文论名著的解读之中.中国古代文论本来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,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从文论这个角度进行的解读就摆脱了单纯读经的老模式,从另一个切入点将中华文化精神与经典的学习紧紧联系起来了.
解读者的深厚学养能够保证经典最小程度上的误读,这是很多真正的学者都能做到的.对于众多接受经典的人来说,他们更关心的是经典的选择及如何来读,也就是在尽可能轻松的方式下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.正是在这一点上,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展示出了它独特的****性.
对一般人来说四书五经无疑过于繁多,更不要提十三经了,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读完这些典籍,由于年代久远,其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舍弃的,何况对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把握来说,除此之外的古代经典还非常多,不可能全部去读.笼统地讲中华文化易陷入空洞无物之境,通过经典来了解传统,经典又太多,这里就有了一个角度的选择问题.学者们根据各自的观点列举出的经典必读书目已经很多了,但是和文化的某一方面联系起来,并将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阐释,则是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一个创举.通过这种文论角度的阐释,能够将文化与文学创作、作家、批评家联系在一起,不仅使人更容易通过已有的知识接受传统文化,而且更形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.如书中把孔子“游于艺”解释为一种艺术精神,对之进行的论述不仅非常清楚的阐明了文与质、中和之美等文论文化话题,而且使读者对儒家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特点有更深的理解,同时也很容易和庄子的艺术之道联系起来.通过这种联系,就使所得到的文化知识可用于观照古人的生活,使中华文化不再是一些遥远的概念,变成活生生的存在,经典也就自然的渗透到个人的心中.
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,经典是枯燥的,对经典的阐释尽管****不同于汉儒的微言大义和清儒的繁琐考据,也还是枯燥的.把经典庸俗化,抛开经典中所体现的文化精华为时代做注解或寻求心灵的安慰,固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,但那却不是经典了.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应对方法是:在文论经典的分析中凸现文化精神及其流变,把文论的诗性与理思应用到文化阐释中来,在叙事、抒情中实现文化的接受.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同时又是作家,这就使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以文学形式进行的批评.周秦诸子以来的诗性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论家,几千年来很多人在批评中用诗性言说建构自己的诗意家园.这种思维和言说方式在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中也留下烙印,作者多年****于古文论诗性研究,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学问和生活中,在研究和授课中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.这本书中有大量对诗性文化传统和诗性言说的研究,同时作者的言说也是诗性的,叙事、抒情的笔调使文化和文论如清澈的溪水从眼前流入心底,而作者谐趣与雅致、热心肠与冷幽默的课堂语言,将会使读者在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中不时会心一笑.这也许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吧?
幸好经典还有另一种读法:依托经典融会中华文化精神,在叙事中明理,抒情中展义,把经典的诗性、理思与解读的谐趣、雅致融合在一起,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似的惬意中领悟中华文化经典的奥义和真谛.这,就是李建中教授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所提供的解读经典的方式.
卡尔维诺说:“经典是这样一些书,我们越是道听途说,以为我们读懂了,当我们实际读它们,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、意想不到和新颖.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,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则,要对之进行阐释解读,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.当然不能要求今人都去背诵经典或者了解围绕经典进行的繁琐考证,但是如果解读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经典的透彻理解,这种解读就会偏离经典要义,变成以经典为装饰的现代人的感想.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作者在古典文论中浸淫数十年,对儒释道文化思想有深入了解,在学术研究中围绕文化和文论经典本身,用西方心理学的方法探求经典的要义,从而揭示出古代经典对人生的意义.在文论研究中注重阐释中华文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,就不仅对孔孟荀老庄从文化角度给予了详尽的解读,而且将对传统文化的分析始终贯穿在历代文论名著的解读之中.中国古代文论本来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,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从文论这个角度进行的解读就摆脱了单纯读经的老模式,从另一个切入点将中华文化精神与经典的学习紧紧联系起来了.
解读者的深厚学养能够保证经典最小程度上的误读,这是很多真正的学者都能做到的.对于众多接受经典的人来说,他们更关心的是经典的选择及如何来读,也就是在尽可能轻松的方式下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.正是在这一点上,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展示出了它独特的****性.
对一般人来说四书五经无疑过于繁多,更不要提十三经了,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读完这些典籍,由于年代久远,其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舍弃的,何况对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把握来说,除此之外的古代经典还非常多,不可能全部去读.笼统地讲中华文化易陷入空洞无物之境,通过经典来了解传统,经典又太多,这里就有了一个角度的选择问题.学者们根据各自的观点列举出的经典必读书目已经很多了,但是和文化的某一方面联系起来,并将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阐释,则是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一个创举.通过这种文论角度的阐释,能够将文化与文学创作、作家、批评家联系在一起,不仅使人更容易通过已有的知识接受传统文化,而且更形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.如书中把孔子“游于艺”解释为一种艺术精神,对之进行的论述不仅非常清楚的阐明了文与质、中和之美等文论文化话题,而且使读者对儒家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特点有更深的理解,同时也很容易和庄子的艺术之道联系起来.通过这种联系,就使所得到的文化知识可用于观照古人的生活,使中华文化不再是一些遥远的概念,变成活生生的存在,经典也就自然的渗透到个人的心中.
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,经典是枯燥的,对经典的阐释尽管****不同于汉儒的微言大义和清儒的繁琐考据,也还是枯燥的.把经典庸俗化,抛开经典中所体现的文化精华为时代做注解或寻求心灵的安慰,固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,但那却不是经典了.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的应对方法是:在文论经典的分析中凸现文化精神及其流变,把文论的诗性与理思应用到文化阐释中来,在叙事、抒情中实现文化的接受.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同时又是作家,这就使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以文学形式进行的批评.周秦诸子以来的诗性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论家,几千年来很多人在批评中用诗性言说建构自己的诗意家园.这种思维和言说方式在《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》中也留下烙印,作者多年****于古文论诗性研究,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学问和生活中,在研究和授课中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.这本书中有大量对诗性文化传统和诗性言说的研究,同时作者的言说也是诗性的,叙事、抒情的笔调使文化和文论如清澈的溪水从眼前流入心底,而作者谐趣与雅致、热心肠与冷幽默的课堂语言,将会使读者在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中不时会心一笑.这也许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吧?
上一個:一起领悟《中国茶文化》